2021年5月14日上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学术论坛”第219期在惠全楼314室举行。本次论坛由会计学系杨斌老师主持,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袁涛助理教授应邀为我系师生分享了题为《Do Banks Overreact to Disaster Risk?》的工作论文。
袁涛老师首先从心理学中的突显偏差(salience bias)这一概念出发,引出了本文的理论背景与研究视角。根据突显偏差效应,人们对极端事件往往倾向于更加悲观地判定其负面后果。基于此,现有少量文献分别考察了公司经理和共同基金经理二者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决策偏差,研究结果如突显偏差效应所预期,他们高估了灾害风险,并且采取了过度反应的决策。沿袭这一视角,本文想要探讨的研究问题是,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它们在灾害事件面前,是否也会表现出类似的过度反应决策偏差?具体地,本文重点关注灾区附近的公司,其获取的银行借款利率是否更高?如果更高的话,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围绕上述问题,袁涛老师在理论推演部分提出了两个竞争性假说:突显效应假说和学习效应假说。根据突显效应假说,银行或者贷款工作人员在灾害面前会过高地估算灾害背后的风险,从而采取过度反应的决策。这意味着处在灾区附近的公司,即使可能受到灾害的影响很低,但其银行借款利率与那些远离灾区的公司相比仍然会更高。并且,这种过高的借款利率会呈现出短期效应,即随着灾害的消散而逐渐平滑。与突显效应假说不同的是,学习效应假说认为,银行要求更高的借款利率是对灾害风险的学习认知导致的结果,因此这种过高的借款利率应该呈现出长期效应,即不会随着灾害的消散而逐渐平滑。
在实证研究设计上,袁涛老师以1987-2017年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每两年期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件为外生冲击,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突显效应假说,即银行对灾害风险有着过度反应。具体表现为,与那些远离灾区的公司相比,处在灾区附近的公司,其从银行借款利率更高。并且随着灾害的消散,这种过高的借款利率逐渐平滑。此外,本文还通过详实的拓展性分析,逐步排除了一系列可能的替代性解释,如地区溢出效应、信贷供给受限。借款人寻租动机等,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在最后的研讨交流环节,我系师生对袁涛老师的这篇佳作进行了积极地学习与讨论。大家在充分肯定文章研究意义的同时,对论文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专业性建议。袁涛老师精彩的分享深受在座师生的好评,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