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7期会计学系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1-05-25 | 发布单位:会计学系



2021521日上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学术论坛220期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会计学系杨斌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金融高昊宇副教授应邀为我系师生分享了题为《Boosted Credit Ratings in China: The Effects of Credit Enhancement on Bond Pricing》的工作论文。


高昊宇老师首先从我国债券市场中主体信用评级与债项信用评级之间的差异出发,详细介绍了新兴市场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低信用评级主体发行人,通过信用增强工具发行更高信用评级的债券这一现象。在中国约有25.2%的债券以高于主体的信用评级发行,其中约有96.6%的债券是通过信用增强工具以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聚焦于这一现象,本文尝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低信用评级的主体发行人借助信用增强工具来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这一做法是否会对债券价格产生影响?如果会的话,信用增强工具又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机制呢?


围绕上述问题,高昊宇老师在理论发展部分提出了两个主要的竞争性研究假说:损失保护假说和风险补偿假说。根据损失保护假说,信用增强工具降低了债券的违约风险,为发行主体资质传递了积极正面的信号,从而有助于降低债券的信用利差。但是在另一方面,风险补偿假说认为,只有还款历史欠佳或违约风险较高的主体才需要信用增强工具,因此投资者会对使用了信用增强工具的债券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这将导致债券的信用利差提高。此外,根据可能的作用机制,本文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相应的研究假说,如风险降低机制假说、损失分担机制假说、信息生产机制假说以及流动性提高机制假说。


根据实证结果,文章发现,使用信用增强这一工具可以显著地降低信用利差,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具体地,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法和公司-年度双向固定效应来缓解可能涉及到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地,本文发现风险降低和损失分担是信用增强工具发挥作用的主要影响机制,并且排除了信息生产和流动性提高渠道的解释。总体上,本文结论为低信用评级主体发行人如何在新兴市场中发行高信用评级债券从而降低融资成本,给出了重要的理论解释与管理启示。


最后的研讨交流环节,我系师生对高昊宇老师的这篇佳作进行了踊跃学习与讨论。大家在充分肯定文章研究意义的同时,对论文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专业性建议高昊宇老师精彩的分享深受在座师生的好评,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